在就医过程中,医患之间的分歧与争议并不少见。小到对检查项目的质疑,大到因治疗效果引发的严重纠纷,不仅会影响就医体验,还可能加剧医患矛盾。
究竟什么是医疗纠纷?常见的类型又有哪些?今天就为大家梳理这份专业指南,帮你认清医疗纠纷的核心要点。
一、什么是医疗纠纷?
根据《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二条规定,医疗纠纷是指医患双方因诊疗活动引发的争议。这个定义包含两个核心要素:
一是争议主体限定为医患双方;
二是争议根源必须与诊疗活动相关。
需要区分的是,医疗纠纷与医疗事故并非同一概念。医疗事故是医疗纠纷的特殊情形,特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诊疗规范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有严格的法律认定标准和责任后果。而医疗纠纷的范围更宽泛,无需存在医疗过失或人身损害,只要双方对医疗过程、结果、费用等存在分歧,就可能构成纠纷。
二、医疗纠纷常见类型?
《民法典》中医疗纠纷分为两大类:
1. 医疗损害责任纠纷
医疗损害责任是指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在医疗过程中存在过失,给患者造成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损害或者其他人身损害,应当承担医疗损害赔偿的侵权责任。
医疗损害责任纠纷又分为医疗技术损害责任纠纷、医疗伦理损害责任纠纷、医疗产品损害责任纠纷、医疗管理损害责任纠纷四种类型。
适用《民法典》侵权责任编及相关司法解释中的规定。
2. 医疗服务合同纠纷
医疗服务合同是指医疗机构与患者之间就明确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的合同,患者与医疗机构就医疗服务的内容、质量、费用等约定产生争议。比如:医疗机构未按合同约定提供服务、擅自增加收费等。
适用《民法典》合同编及其司法解释中的相关规定。
医疗纠纷的妥善处理,离不开法律的明确指引与医患双方的理性践行。若您还有其他疑问,欢迎关注重庆承业律师事务所,我们将持续为你更新医疗纠纷相关法律知识!